薛宝琨:说不尽鼓乐弦歌六十年(组图)

点击浏览下一页

马三立

点击浏览下一页

骆玉笙

点击浏览下一页

高英培、范振钰

   天津卫是中国北方曲艺的窝子,新中国成立前津城就已经聚集了从外地涌进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梅花大鼓、单弦、相声等不下十余种形式。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伴随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欢乐歌声,所有艺人都成了“新文艺工作者”。翻身感和报恩感同时激励着艺人的新生。1月15日解放军进城,20日即有40多位艺人自动赴新华广播电台演播节目庆祝解放。翌日大小剧场立即恢复演出。从此津门曲艺走向了日新月异的新天地。

 天津卫人的艺术情结是在平民意识中镌刻着难以磨灭的传统文化记忆。他们喜好有根基的民间艺术,钟情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因此,这60年在南北曲艺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只有天津保留并发展了诸多曲艺样式,涤旧见新了不少传统保留曲目,拓展更新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堪与传统媲美的新节目。并且代有传人——老艺术家渐次走向巅峰,新梯队接续而上名家辈出。堪称范本的传世之作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名篇。

 先说相声

 首先便是净化旧词、荡除“荤口”,说“文明相声”,接着便是创作反映新生活的段子。常宝堃不仅以他的《新灯谜》《新酒令》表现新时尚,还以他的《封建婚姻》《思想改造》传达新思想。新文艺工作者何迟新创的《买猴》(1954)《开会迷》《今晚七点钟开始》(1956)更是开启了相声关注现实讽刺时弊的先声。60年代初“抢救遗产”“挖掘传统”,按照“有益”“无害”“有害”的原则分类,许多段子都在删刈枝蔓的同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取得了翻旧为新的效果。郭荣起在原《赌论》基础上生发出《打牌论》、苏文茂等在《八不咧》形式下提炼成《论捧逗》,以及《歪批三国》等都具新意。而大师张寿臣的《小神仙》《化蜡扦》《娃娃哥哥》等诸多单口,也都因文学意识的更加自觉而终成精品。他的弟子田立禾至今还守护着这份“祖产”。马三立的“马派相声”也打磨锤炼成性格化、典型化的“套餐”。他也因此成为津门相声的魂魄,确立了众口一词的“大师”地位,造就了这个城市“无人不宗马”的格局,并以此拉开了与“京派”主流相声的间距。即使以“文哏”著称锐意嘲讽“腐儒”的苏文茂,也学习马三立的自嘲手法。苏氏许多作品也如马氏第一人称的“马善人”那样有所谓的“苏文茂先生”等等。现今“相声茶馆”的“角儿”如尹笑声、佟守本等也大抵沿袭着“马派相声”的路数。

 再说鼓曲

 耐人寻味的是:鼓曲不仅在这座城市集结了许多外地涌进的曲种,并且已经风格化了——既是“卫派”又是极具个性化的。诸如王佩臣的乐亭大鼓,据说曾经不为乐亭当地民众默许,却深受天津市民欢迎。原因何在?乐亭调的古朴基因已经在现代市民情趣的润饰下更加幽默更为写意了。她的爱徒姚雪芬上世纪60年代学艺,站在板凳儿上表演,还真有乃师的“醋溜”味儿。现虽退休依然传承着形式。再如单弦,“荣常谢”(荣剑臣、常树田、谢芮芝)的男性叙事风格也因石慧儒女性的华丽气派而更具美致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追随者——刘秀梅虽未能与“师祖”谋面,但却也增饰了“石派”的声情韵味。河南坠子的朴拙又何尝不是因当年乔清秀的俊逸熏染,而在其弟子曹元珠,以及北方曲校毕业的张楷等身上再现了“卫坠子”的现代魅力?梅花大鼓这个京城地道的雅音早已在北京绝响,却在天津由“金派”(金万昌)而“花派”(经著名弦师卢成科改进)产生了当年名噪一时的花四宝,以及解放后风格优雅、庄重的花小宝(史文秀)、花五宝(张淑筠),七、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籍薇则是在前辈的基础上更增典丽新韵,她在《黛玉葬花》和《二泉映月》中移植新腔,自然熨帖完美。而覆盖面更大的京韵大鼓,也刘白两派各有传人,并且依时而进愈发女性化——悠扬明丽华美了。林红玉、小岚云(钟俊峰)、小映霞等老一代各显其美,张秋萍、杨凤杰等中年人承继前贤。“白派”女性化代表阎秋霞(50-60年代),以及接续者赵学义(70-80年代)、王莉(80-90年代)等都不失神韵,各有千秋。只一个“骆派”——骆玉笙不仅擅演妩媚含蓄的《剑阁闻铃》《红梅阁》等,更在解放后昂扬心声,拓展了具有时代强音的《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等,从而确立了她站在巨人肩膀的大师地位。她的弟子陆倚琴、刘春爱也双莲并秀——前者离形得似慷慨激越,后者以形求神全貌写真。现今花样年华的冯欣蕊也发轫新试。而地道的天津俗曲——时调,则因为大家王毓宝的承前启后,将底层社会的悲怆沧桑化为市民意识的乐观开朗,以她特有的慷慨嘹亮歌喉,把这一形式推向峰巅,她的爱徒高辉(70-80年代)等也都出落大方。由时调“大数子”分蘖出来的天津快板,以纯正的天津口音把天津卫的幽默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创始者王家骏和后继者刘德印值得一书。

 三说其他

 快板书是李润杰大师首创。他把“乞儿行乞”之歌,改造为情节的悬念与包袱的效果扭结一体的形式。并在解放后流传各地。他的《劫刑车》《抗洪凯歌》等强烈的时代精神,给人以力量的鼓舞。弟子张志宽和儿子李少杰等至今活跃在舞台上。另一流派代表王凤山则更显散淡自由,他的传人郑文昆也善制新篇。

 评书在津门最具特色的当属陈士和的《聊斋》,它是民间文学的荟萃,不仅依凭蒲松龄的蓝本,更融进现代的世俗生活。在传奇的神仙鬼狐世界里渗透着现实的人情冷暖,如《西湖主》《梦狼》等原文不足几十、上千字,他却敷衍成洋洋大观,确是二度创造。他的弟子刘立福解放以来一直卓立舞台。再有就是西河大鼓大书依然传承着历史演义,田荫亭、田连章、王田霞、左田凤、艳桂蓉、郝艳霞等前辈都整旧立新耕耘不辍。晚辈如郝秀洁、杨雅琴等也独树新帜,锐意进取。

 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也在继承乃师刘文彬的基础上,将形式更加平民大众化,他已经成为该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郝德宝等一批再传弟子。

 此外,天津还培养了一批一流的曲词和相声作家,王允平、朱学颖、张剑平、张昆吾、王济、石世昌、张永生等都既熟悉形式又熟悉唱者,各具风格特征。相声作家何迟、王鸣录前后接力闻名全国。前者追求文学手法,后者讲究包袱滋味。王氏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讽刺新篇,《皆大欢喜》《教训》《不正之风》等分别为我们勾画出不同的人物类型或典型。

 “横看成岭侧成峰”。天津曲艺无论是部类“说书—唱曲—笑话”之间,抑或是演艺“文学—音乐—表演”之间,乃至语境“观众—剧场—演员”之间,以及队伍的“老—中—青”衔接和“名家—大家—大师”、“创作—演出—评论”之间,都大体建构起系统交错,平稳匀称的良性网络。正是:六十风云须臾间,曲坛佳话说不完。

 津门曲坛人物

 马三立

 马三立是相声艺术大师,男,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原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原一级演员。马三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深受界内外人士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他艺术功底扎实,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代表作:《公费医疗》《买猴》《开会迷》《精打细算》《偏方》《逗你玩》等。1986年、199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是第五届、六届、七届、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骆玉笙

 骆玉笙,女,艺名小彩舞,是我国当代著名曲艺大师、京韵大鼓骆派艺术创始人,被誉为“金嗓鼓王”。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伯牙摔琴》等,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骆玉笙对京韵声腔艺术的革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卓越的京韵艺术革新家。骆玉笙舞台生涯长达八十余年,她的演唱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勇于创新、雅俗共赏。她所创立的骆派京韵大鼓名噪南北、誉满天下,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文艺界同行的尊崇,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张寿臣

 张寿臣,男,评书艺名张豫华,相声大师,开创了年轻演员单口相声的先例。从1925年开始,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代表节目有《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老老年》《训徒》《揣骨相》《哏政部》《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三节会》《百家姓》《窝头论》《地理图》等,形成了稳而不温、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张寿臣是我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曾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常宝堃

 常宝堃(1922年-1951年),男,著名相声演员,艺名“小蘑菇”。1930年拜张寿臣为师,13岁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常宝堃经常上演的曲目有一百多段。他表演的相声笑料多、包袱响、滑稽幽默,并善于临时抓哏。他尤善于学各地方言。由常宝堃、陈亚南、张鹤琴等人共同创造了一种天津独有的表演形式——笑剧,当时所演笑剧有《孝子》《前台与后台》等。1946年正式成立“兄弟演艺剧团”,他是该团负责人之一。1951年4月,抗美援朝期间,常宝堃参加赴朝鲜慰问团,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王毓宝

 王毓宝,女,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现为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获得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她丰富了时调的表现力,创立了“天津时调”。王毓宝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剧目。她经常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拷红》等;现代的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

 冯巩

 冯巩,男,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一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先后与刘伟、牛群搭档,活跃于津、京舞台。他和刘伟演出的代表作有《虎年谈虎》《猫耳洞与特区》《八戒贬悟空》等;与牛群搭档合作演出的有《灭鼠轶事》《亚运之最》《拍卖》《办晚会》《最差先生》《点子公司》《明天会更好》《坐享其成》《瞧这俩爹》等相声。

 冯巩还多次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在其中担任主角并获得好评。如《那五》《业余警察》《站直了,别趴下》《狂吻俄罗斯》等。被中国文联授予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冯巩不仅创作表演了近百段相声,而且广泛涉及电视小品、电视剧和电影,并在19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演员。

 韩宝利

 韩宝利,男,国家一级演奏员,1960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受教于刘文有,打下坚实的三弦功底,很早就登台为众多前辈鼓曲艺术家伴奏。后又拜师韩德荣,演奏技艺大为精进。他是新一代技艺精良的三弦高手。既能娴熟地掌握刘、白、骆各派京韵大鼓的不同风格,又擅伴奏多样曲种,托腔保调,遂心如意。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肩负鼓曲音乐创作工作。他创作的不少作品已成为知名佳作。特别是在梅花大鼓的唱腔改革和音乐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曲坛津韵

 素有“九河下梢”之谓的天津,自建卫之始,就是因河而生,因商而起的。而河(海河)海(渤海)衔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繁衍着独有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造就着自己独有的文化,营造着不同的文化氛围。最具特色、首当其冲的当是天津的一个重要的品牌文化——曲艺。

 天津被称为“曲艺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曲艺之乡”。这一美誉不仅驰名全国,而且扬名海外。曲种繁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欣欣向荣是天津曲艺的最大特色。天津不仅有着自己所独有的一些曲种,如天津时调、天津快板等,而且几乎北方的大多曲种,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单弦、河南坠子、相声、评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自打流入天津,都能够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毫无疑问,天津曲艺的兴旺发达、长盛不衰,乃至最终成为天津文化的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因为有了一代接一代的曲艺演员、伴奏员、作家及理论家们的辛勤耕耘。


 曲艺艺术是一株奇葩,天津是一方沃土,而一代又一代的曲艺家们就是园艺师。正是有了他(她)们辛勤的浇灌、栽培,这株奇葩才能够枝繁叶茂,姹紫嫣红。综观天津曲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某种鼓曲往往与该种鼓曲的演唱大师的名字紧紧相连。说到京韵大鼓,人们自然会提起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骆玉笙;说到单弦,人们自然会提起常澍田、谢芮芝、石慧儒;说到梅花大鼓,人们自然会提起金万昌、花四宝、花五宝;说到相声,人们自然会提到常宝堃、张寿臣、马三立;说到评书,人们自然会提到于枢海、刘立福;说到快板书,人们自然会提起李润杰、王凤山、张志宽;说到河南坠子、乐亭大鼓、天津时调、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人们自然会相应提起乔清秀、曹元珠、王佩臣、王毓宝、马增芬、董湘昆……



Copyright @ 2000-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
北京联络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100000 电话:010-65155735
联系地址: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00852-67257390 00852-28346483 传真:00852-28930602/35520288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mail:hk_wenl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