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盆记》巡演受青睐 “墨壳原态剧”火爆开场

点击浏览下一页

《乌盆记》剧照

    今年在天津举行的2009中国(天津)演艺博览会上,一个演出项目备受参展商的关注,这就是天津华谊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原创的“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的贺岁版演出。该舞台剧汇聚了京、津、沪传统文化的领军人物,贯穿相声、评书、京剧三种传统艺术形式,秉承文物艺术“整旧如初”的样态整合,强调原创的文化元素创意,形成独特的、文化含量极高的新视听创意模式。因此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上,传统文化标签十足的一匹“黑马”。据悉,该舞台剧将于2009年元月9日、在天津大礼堂元月27日北京北展剧场隆重上演,届时将成为传统文化贺岁档演出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场 “天津制造”的舞台剧受到国内众多观众的青睐,完全源于天津得天独厚的传统艺术氛围。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并不偏重某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分量,而是将其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在一个合理而又合乎舞台环境的样态下展现,观众在演出开始后即会感发出“恍如隔世”的舞台剧体验。演出中为了再现传统艺术演出中的精髓以及贺岁的喜庆场面,还将呈现久违与舞台的传统开场《跳加官》,“福禄寿”三星送喜给观众新鲜而又极富传统意蕴的享受。在演出的结尾,喜庆谢幕《金榜谢场》的经典传统演艺形式也将再现舞台。这种开场、谢幕的形式在近几十年中已不多见,演出创作团队将其挖掘出来,即增加了喜庆的效果,同时让观众在演出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

   所谓“墨壳原态”的概念是强调其原汁原味的舞台呈现。“墨壳”是旧时工匠所用的工具,也就是墨线盒,亦是文房“墨盒”的音变词。后来演变成传统口头文学作品的“老本”代名词,即因循旧制、移步不换形的原貌呈现。因此,有“墨壳老本”之说。这个概念的确定,把这场舞台剧的内涵大大的扩大了,由一出京剧延展成了相声、评书和京剧的完整舞台呈现。并在创作者的整合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台还原上个世纪前叶的艺文原态。

   去年,为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95周年、“梨园冬皇”孟小冬诞辰100周年,曲艺界与梨园界空前合作了这部《乌盆记》的纪念演出。今年,天津华谊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如潮的好评中,重新组织班底、设计结构,为适应全国巡演的要求进行了新的制作。

   相声大家马志明先生和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都年事已高,但为了此次演出的效果,最近都在努力配合制作方的排戏走台。据马志明先生介绍,他在1957年进入戏校学戏,学的就是“小花脸”,也就是京剧的丑角。这次纪念演出的大轴戏《乌盆记》中的张别古这个角色,是一个替冤屈者鸣不平,为不公之事要说法的小人物。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多可笑、可气、可爱的点,句句台词都凝聚着一个古稀老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哲理。京剧舞台上张别古的台词,最初的设计就是借鉴了很多相声的包袱与技法的,因此“少马”演来得心应手。

   身为评书大家的单田芳,也透露说这次演出将把自己对老本评书的精髓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人在上海的京剧余派传人王珮瑜,更是对此次活动格外关注,在她的影响下,上海的观众已经提前团体订票,准备在京津欣赏这次梨园界和曲艺界的空前合作舞台剧。

   “墨壳原态贺岁舞台剧”《乌盆记》的魅力源于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的三大瑰宝。京剧、评书和相声是最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三大艺术形式。自幼戏校科班出身的马志明,可以说是相声界的第一人。单田芳的评书可谓家喻户晓,两位艺术家与王珮瑜的这次通力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同时也开创了评书、相声与京剧在真正意义上合作的先河。

随着新年的临近,“墨壳原态贺岁舞台剧”《乌盆记》也将再掀今年京津两地演出市场的火爆气氛。



Copyright @ 2000-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
北京联络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100000 电话:010-65155735
联系地址: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00852-67257390 00852-28346483 传真:00852-28930602/35520288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mail:hk_wenlian@163.com